kxj 发表于 2014-8-4 13:11:56

周末彳亍于深幽小巷

本帖最后由 kxj 于 2014-8-4 13:25 编辑


周日闲着,和家人彳亍于深深浅浅的城南小巷,心随小巷弯弯曲曲千丝万绕自有无限的思量。

   我见过的小巷不少,从北京的胡同,到上海的里弄,从江浙的青石小街,到两广的横街,在小巷浩繁的文化记录中,多少有些许领悟。 走在悠长深邃寂寂的小巷里,斑驳的阳光伴着闲适的老人,透露出的缓慢的生活节奏,彷佛让人进入到了另一种生活状态之中。不由得你既眷恋又害怕,这缓慢的节奏里快速流淌着的是一个人的韶华,这千年一日的生活在现代的天空下又何以存身?远处清晰可辨的高楼和眼下长满瓦松青苔的破旧的街巷,走与不走都已不再是你的选择,历史早已作出了抉择。可是,我想还是有很多人会怀念小巷,怀念小巷里走出来的丁香一般忧愁的女子,怀念乌衣巷口一缕惨淡的斜阳,那将不再被视为是一种生活,而仅仅是一种符号,一种记录着不可能再有的历史符号,其中的温情,其中的辛酸,都要被过滤,被遗忘。

   小巷的消亡是否是一种进步,那都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消亡。 随着小巷生活的消亡,人们的生活开放度减少了,高楼居民的老死不相往来,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可以完全自我,而在小巷之中,任何人的生活都必须是开放的,好与坏暂且不论,无论你愿不愿意,那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生活总要让我们面对别人的探询关切的目光.生活开放度的减少还意味着个人生活自由度的增加。高楼之中,独来独往,我行我素,是极自然的事情,彷佛生活就该是这般。而小巷之中,你被缠绕在各种关系网之中,所谓远亲不如近邻,你的生活总是与大家连在一起的,你忧别人知道,你喜别人与知道。生活变得透明,你很难走出别人的眼光。中国人自古以往是喜欢这种温情脉脉的生活方式,彷佛生活的艰辛在大家的共同分担下便不再有那么沉重,而微薄的幸福却能由此放大。可是,物质生活的改善,思想潮流的荡涤,那种温情脉脉却又牵缠环绕的生活方式终于也被雨打风吹去了.尽管还有很多人割舍不下那些厚实浓重的生活意味,但更多的年轻人却迫不及待地想体验理想中新生活了。文化的入侵和思想方式的盲动是结伴而来的。老一辈显然被滚滚的历史潮流景象吓住了,可也仅能一声叹息而已。彷佛黄昏那一刹那美丽,在最后时刻显得尤其的落寞、孤寂与无奈。

   记得宋代诗人舒邦佐曾经写过一首关于小巷的言简意赅的诗,找来作为结束语,写下这些算是对我小巷之行的一个交待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小巷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萧条一径微,来往觉人稀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忽听邻家闹,欢寻稚子归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卷书真是懒,添火且相依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强起扶行处,斜阳正满扉。

陕西飞鸽 发表于 2014-8-4 18:48:40

好文笔!好文章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周末彳亍于深幽小巷